傅雷先生的譯著信、達、雅三美兼擅,已成經典。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談到翻譯時說:壹本書上了手,簡直寢食不安,有時連睡覺也在夢中推敲字句。

  當今社會,各式快餐文化頻頻亮相,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勢。沒想到,這股時潮很快也傳到了翻譯領域。近來,譯壇出現了從美國“衆包”(crowdsourcing)工作方法,移植過來的壹種翻譯模式,即通過互聯網海選譯者,再由多人以最短時間合作翻譯壹本書。最早采用這種模式的翻譯書,是新星出版社2010年底出版的《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七百多頁的厚書,十幾個人用壹個半月就譯完,比這更快的布什回憶錄《抉擇時刻》,6個人僅20天就譯完。現在沿用這種模式的翻譯書還有:中信版《曼德拉自傳》、《哈姆雷特的黑莓》,中青版《贊美妳――奧巴馬給女兒的壹封信》,少兒版《不列顛百科兒童發現叢書》等等。最引人矚目的大概就是剛出版的《喬布斯傳》。該書出版方先是從四百名網上應征者當中,選出5名譯者分工自譯,然後找人通校,在不到壹個月之內,就完成了五十萬字中文本的翻譯。

  上述用“衆包”模式翻譯出版的書,速度快,效率高,有些還實現了與原文版本同時間上市。這種翻譯模式,似可稱之爲快餐翻譯。壹項新事物出現,總會有不同的反響。現在有些人在文化領域也推崇所謂“蜂群智慧”,以多人集約求速度。從壹年多時間裏,以快餐方式速成的翻譯書就多達上百種來看,足見這種理念多麽受人青睐。不過質疑的聲音也不少。就以中文本《喬布斯傳》來說,由于翻譯匆促,加上對多位譯者彼此實行保密,互相不認識、不交流,以致才上市不久,就招來不少對其翻譯質量的批評。許多人認爲,譯者缺乏美國生活體驗,不了解時空背景及語境,不懂美國俚語及作者意有所指的幽默,不理解美國當時的政治語言,不熟悉蘋果公司發展的經曆,以致“翻譯太爛”,“文字拗口”。有的說,“看原文感動不已,讀中文情趣索然”;也有的說,“就像白開水,毫無文字美感”。不少人對書中喬布斯那封情書的中譯尤其不滿,認爲譯得太乏味。譯言網爲此還開展了“線上挑錯”活動,不到壹個月,發帖挑錯的就有上百條。對該書翻譯質量的這些微詞,連出版方也承認難免粗糙,表示有待重印時加以改進。

  盡管對這種“衆包”式快餐翻譯見仁見智,但它畢竟是現實生活中的壹種存在。在當今追逐效率和提倡多元的時代,出現壹種速成翻譯,既有來自網絡、志願參與分譯的譯者,又有追求快速獲取信息、樂于接受快餐文化的消費者,對傳播文化也有壹定的積極作用,那麽,自然應當容許這種翻譯模式的存在,就像人們在享用烹饪正餐的同時,也應該允許甚至需要盒飯和快餐,以便滿足不同的需要。

  容許翻譯有快餐,並不表明在翻譯領域,應鼓勵采用“衆包”這種速成翻譯模式。相反,出于快餐翻譯本身的局限性,它只適合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使用,絕不宜無區別地廣泛推廣。爲了確保翻譯質量,有必要籲請譯界拒絕翻譯快餐化。

  翻譯作爲壹門學科,它不是壹種可以輕易複制的技術,而是需要不斷變化出新的學術與藝術。爲此當然需要嚴謹、考查與耐心,而不是相反。人們常說腦力勞動快工難出細活,這話是有道理的。翻譯是轉換不同文字的智力勞動,要實現它的認知飛躍,需要經曆理解、思考、選擇、表達等系列的思維過程。迄今爲止,已有的機器翻譯或電子翻譯,盡管速度快了,但壹直只能機械地處理文字對應的轉換,無法體現翻譯過程中人的思維邏輯。成熟的翻譯家,正是不惜精力對譯稿反複進行修改,才使自己的翻譯思維邏輯得到充分體現,而做到這壹點,當然需要時間和過程。這就是許多名著的誕生,無不需要好多年才能成功的原因。老壹輩翻譯名家“數年磨壹劍”的事例,早已成爲譯壇佳話,就是當今不少譯者,也都強調翻譯不宜太快。如“辭海譯叢”這套書的主要譯者、著名邏輯學家康宏逵,在該叢書首發式上就坦言,他每翻譯壹本書,都要用時三至五年。中科院何祚庥院士在會上也強調,對西方科普作品,“翻譯速度不能太快,要精心打磨。”可見,推行翻譯快餐應該有所節制,這恐怕是學界許多人的共識。

  尤其在文學翻譯領域,更不宜提倡采用“衆包”速成法。因爲文學翻譯,是譯者針對原作的壹種再創作。無論主張“信達雅”、“神似”,或者秉持其他譯論,都要求外語文學的譯文,充分表達原作者的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和寫作風格。特別是西方現代派的作品,作者常常運用時空變幻、虛實交替、前後呼應等手法,刻意把作品的某些情節碎片化和朦胧化。有的把故事肢解,忽隱忽現,謎底費猜;有的古今穿越,因果顛倒,非連貫通讀,難明其真相。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尤利西斯》了。蕭乾在《尤利西斯》中文本序言中曾這樣說:“喬伊斯好像把壹張寫就好的文稿故意撕得粉碎,抛撒出去讓讀者壹壹拾起來,自行拼湊。”比如,書中寫年輕學生班農與“照相姑娘”米莉相識的故事。第壹章只是偶然提到了有個叫班農的人;到了第四章,又從主人公布盧姆的信中,透露出女兒米莉就是“照相姑娘”;只是到了第十四章,經過幾次輾轉,才弄清班農與米莉的姻緣。只孤立看各段的文字,根本看不出故事的脈絡。類似這種現象,在外國現代派作品中時常可見。倘若是多人分頭翻譯,難免出現因前後隔裂造成誤判,即使靠通校補救,也會因爲不同譯者對各段文字的不同理解,而對情節的認識産生差別,這樣,很可能會削弱乃至傷害了原作的完美。由此可見,以快餐方式出版文學翻譯作品,更是不可取的。(李景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xindD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