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山會海”,人們自然會想到聯合國。其實,歐盟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但或許鮮爲人知的是,歐盟的翻譯團隊比聯合國的還要龐大,僅筆譯人員就多達2500人,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翻譯服務機構,每年的文字翻譯量大約爲230萬頁,年財政支出11億歐元之巨,平均每個歐盟成員國公民負擔2.5歐元。

  歐盟總部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形態各異的辦公樓群成了各國遊客的必到之處。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置身此地,妳會親眼目睹壹道獨特的風景線:街道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人群行色匆匆……他們當中大多是歐盟雇員,包括從事各種語言翻譯工作的專職翻譯人員。這些譯員所在的“翻譯總司”,屬于歐盟委員會下設機構中的頭號“超級大司”。

  翻譯總司之所以如此龐大,是因爲歐盟的官方語言多,翻譯任務異常繁重。聯合國只有英語、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等5種官方語言,而歐盟的官方語言則多達23種,且歐盟的所有法律條例等各種官方文件都必須翻譯成23種語言版本。在談到其職能時,歐盟翻譯總司的壹位前司長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公民或委員會同歐洲及歐盟成員國之間實現良好互動。當壹個新成員國加入時,其語言也成爲歐盟的官方語言,因此爲了幫助其公民了解他們所關心的政策,我們需要將所有法律條文翻譯成他們的語言,否則對他們來講歐盟的存在就沒有實際意義。” 而且, 歐盟的法律條例只有在翻譯成所有的23種語言後才能正式實施、適用于其成員國所有公民。

  隨著歐盟成員國的擴充, 翻譯總司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1958年成立之時,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僅有6個國家,4種官方語言,24個專職文字翻譯。53年後的今天,歐盟已擴大到27國,官方語言23種,翻譯人員增加到2500人,擴大了100倍,以頁面計算的翻譯數量亦同倍增長。

  當年的翻譯文件相對容易些,所用翻譯工具也比較簡單,筆、紙張、打字機和字典……從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使用電腦,這壹技術革命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而數字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各種翻譯軟件和存儲記憶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大大提高了文字翻譯的效率和質量,盡管翻譯文件的難度越來越大。翻譯總司已開發出了強大的語言搜索引擎,輔助性語言識別系統和機器翻譯系統以及專業術語數據庫等。在過去二、三十年裏,歐盟在翻譯技術和設備方面的投入超過6000萬歐元。此外,翻譯總司還開展“外包”翻譯業務,目前的“外包”比例約爲20%。

  近年來,翻譯總司還承擔壹項新任務,即主辦歐盟委員會官方網站―“歐羅巴”,儲存有600萬份不同語言的文件,信息量巨大,內容豐富,並實時更新,成爲歐盟與各成員國公民交流與對話的橋梁和平台,每天的點擊率達50萬人次,特別是就業、債務和稅務網頁深受網民歡迎。該網站同樣有23種語言版本,其翻譯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對如此繁重的翻譯任務,歐盟翻譯總司需要擁有壹支高素質的語言人才隊伍。招聘翻譯要經過嚴格的筆試、面試和篩選程序,常常是百裏挑壹。加盟翻譯總司後,他們還被選送到專門的翻譯學院接受爲期6個星期的脫産再培訓。據了解,歐盟翻譯總司的譯員中相當壹部分是畢業于歐洲各翻譯學院的高材生。翻譯總司在歐盟的確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自诩爲歐盟的“發電廠”,並將其譯員比作“電工”。在壹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形象比喻並不誇張。

  歐盟機構龐大,既然有“文山”,必定有“會海”。根據官方數據,歐盟各所屬機構平均每天開會50-60場,壹年共計1.1萬場。因此,除了筆譯大軍外,歐盟還有壹個專門爲會議提供語言服務的“口譯司”,其正式固定口譯人員600人,每天還需要非正式的“自由口譯人員”300人到400人,而持有歐盟口譯執照的“自由譯員”則多達3000人之衆。2010年,歐盟用于口譯方面的總開支爲1.3億歐元,相當于筆譯開支的大約1/10。還值得壹提的是,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各自都有爲數不少的口譯人員。

  盡管歐盟目前陷入了主權債務危機的漩渦,壹體化進程遭遇“寒流”,但歐洲其他壹些國家特別是那些巴爾幹國家仍在積極爭取入盟。因此,作爲世界上規模最大、融合程度最高的區域集團,歐盟仍將繼續擴大。未來的新成員國語言亦爲法定官方語言,筆譯和口譯人員自然會隨之增加。

  歐盟的翻譯隊伍不斷擴充,年開支十幾億歐元,但也只占歐盟27國總産值的萬分之壹。在歐盟看來,這筆開銷是必須的,也是投有所值的。歐盟重視文化的多元化和語言多樣性,而母語則被視爲“壹個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價值載體”。因此,歐盟將每個成員國的語言被法定爲官方語言,這也有利于各國公民對歐洲壹體化建設的了解、參與和互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xindD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